《吉林化工学院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开拓进取 努力奋斗 推进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

摘要: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报告工作,请各位代表审议。  一、2019年工作回顾   2019年,在学校党委的领导和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取得新成果,推进转型发展和内涵建设,办学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了较好成绩。  (一)改革发展成效显著 推进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制定 《吉林化工学院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方案》,确立了应用型发展类型和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发展目标。  2. 转型发展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学校获批吉林省整体转型试点高校、吉林省转型发展示范高校、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应用型)A类。(二)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1.专业建设获得新突破。3个专业获批“2019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专业获批“2019年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新工科专业获教育部备案审批。  2. 课程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获评省本科高校精品在线课程2门,省高校金课7门,2个“课程思政”示范项目确立为吉林省首批学科育人示范课程。获批5项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其中3项推荐国家级。承办全国首届高校化工分离工程课程教学研讨会。  3. 学生各项竞赛再创新佳绩。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176项;在中国大学生射箭(射艺)锦标赛等省级及以上竞技赛事获得冠军8项,亚军10项,季军8项。1项双创项目获全国铜奖、吉林省金奖,并获颁全省唯一“精准扶贫奖”。  4.完成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整改回访工作。(三)学科建设、研究生教育得到加强  1. 学科建设稳步推进。结合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制定适合学校定位发展的学科建设方案。持续推进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整改工作。与吉林化纤集团联合建设硕士研究生工作站。  2.研究生教育进一步加强。录取硕士生82人,增招18人,在校硕士生达到202人。2019届52名研究生顺利毕业。  (四)科研工作再上新水平  1.制度建设和机制管理更加科学规范。重新修订 《科研项目管理办法》 和《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  2. 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取得新进展。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2项、市厅级项目51项。全年科研经费到款额979.51万元。  3.科研平台建设再上新台阶。获批1个吉林省校企联合技术创新省级实验室,2个省级平台通过考核评估。学校成为全省首家高校科研大数据平台建设试点单位。成立“吉林市校城融合新材料产业研究中心”。  4. 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取得进展。与燕山大学等10家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企业合作获批“吉林省产学研引导基金”项目2项。全年举办27场次大型学术活动。  (五)师资队伍建设再上新台阶  1.持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公开招聘56人,其中博士9人,新增在职教师攻读博士学位10人,柔性引进特聘教授、客座教授、海外人才10人。  2. 教师培训工作更加科学有序。组织教师赴国内外高校访学研修26人,参加企业实践锻炼、网络培训、师德师风等各类培训558人次。  3.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展教师节系列活动,师德师风负面案例警示教育活动和新入职教师师德培训、上岗宣誓活动。  (六)学团及招生就业工作平稳有序  1.完善学生工作治理体系。推进学生工作由管理向服务引导型转变,建立领导干部联系学生制度。  2. 持续提升学生工作队伍职业化专业化水平。配齐专兼职辅导员队伍88人。继续开展辅导员队伍评价工作和实施辅导员能力提升计划。  3.团的建设进一步加强。持续推进“学习筑梦”“青年大学习”等活动;连续第三年捧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优胜杯”并荣获优秀组织奖;获吉林省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  4.招生就业工作态势良好。录取本专科学生4681人,连续2年实现招生计划数和录取数双增长。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为85.19%,升学率12.86%。  5.校园文化氛围更加浓厚。以文明校园创建为主线,开展中华优秀文化进校园等系列活动。邀请优秀校友回校做励志报告。  (七)管理和服务保障工作更加坚实有力  1. 运行管理进一步优化。年度全口径财政收入4.96亿元,全年获得各级各类专项资金6622.32万元。平安校园建设扎实推进,认真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2.资产管理和审计监督进一步加强。全年完成招标采购任务107项,预算金额5865.88万元,中标金额5363.2万元。年度新增录入固定资产2076台件,价值6045.09万元。低值设备1580台件,价值44.24万元。  3.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工程应用实践基地项目完成主体结构及二次结构工程,预计2020年7月竣工使用。完成龙潭校区学生公寓等13项大型维修改造项目。  4.民生得到持续改善。按政策调整了在岗、离退休人员工资,对接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工作,教职工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  5.国际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强。签署校际交流合作协议2份。教育国际化平稳有序,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扎实推进,制度保障更加规范。  (八)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新进展  1.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开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激发学生传承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2.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全年召开17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全校党员学习大会3次,不断强化师生员工政治站位和思想引领。  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取得新成果。切实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学校转型发展、双特色建设的新成效。  4.全面落实从严治党要求。加强党委班子建设,以组织力建设为重点,推动学校党建工作落实落细落地。获批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全省样板培育创建支部2个。制定意识形态内审内巡制度,抵御渗透三级协防巡查落实到位。  5.统筹干部队伍建设。年内选拔任用处科级干部19名。完成第一期“胜蓝青马班”42名学员选拔、培训工作。开展领导干部分系统培训工作。  6.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三支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以“工科金课讲出思政味”为主要做法,开展“课程思政”学习研讨。以外国语学院获批吉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着力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  7.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持续打造纪律保障平台、制度保障平台、思想保障平台。积极推进纪检监察工作“三项改革”,完成二轮校内巡察工作。  8.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投入30万元“致富带头人创业基金”,加强和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消费扶贫、“送医送药”活动。驻村第一书记荣获吉林省事业单位脱贫攻坚嘉奖。  二、2020年工作部署   2020年学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建设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引领,改革创新释放发展活力,内涵建设增强办学实力,科学管理提升核心竞争力,夯实学校坚实可持续发展基础。  (一)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1. 坚持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转化为指导学校事业发展的具体举措。  2.切实提升内部治理水平。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学校内部控制体系,推进依法治校。制定实施内设机构改革方案。推进职能处室效能管理。  3.科学谋划未来发展。完成“十三五”规划任务,启动“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做好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方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协同落实工作。  4.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的重要讲话,高效落实教育部、吉林省委省政府和教育厅的工作部署。加强党对疫情防控的领导,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学校各项工作任务。  5.持续提升党建工作水平。2020年确定为“党建质量提升年”。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学校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形成长效机制。  6.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公道正派“选”干部,精准培训“育”干部,从严从实“管”干部,不拘一格“用”干部,健全完善干部培养和管理服务机制。  7.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继续实施“固堤计划”,完善“三三三”工作体系。持续推进“三转”,一体推进“三不机制”。以师德师风为主题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着力整治师生身边的不正之风和微腐败问题。实现巡察全覆盖。  8.做实思想政治工作。以“三动计划”为抓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加强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院的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丰富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内涵和实践;课程思政做到全覆盖,完善协同育人新格局。  9.汇聚事业发展各方力量。做好统战工作。加强团的自身建设。重视发挥工会、妇委会以及离退休组织等在保障师生权益和促进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高服务校友质量。  10.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稳定提高村民收入。依托振兴乡村战略打造社会主义新兴西,促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二)实施师资结构优化工程,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完善师德师风长效机制。深入落实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要求,制定 《吉林化工学院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  2.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完善多维度引才机制,激励青年教师提升学历层次。加大柔性引进高水平专家和高端人才力度。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  3.探索多元考核和评价制度。开展“定责、定岗、定编”工作,完善聘期考核制度。改革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提高现有高层次人才和教师待遇,实现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改善民生双促进。修订职称评聘条件。  4.完善教师培育体系。持续实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建立校院两级教师研修机制, 实施教学、科研和管理能力提升专项培训计划。  (三)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工程,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1.推进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持续深化和推进新工科、新文科建设,规划学校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方案。做好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和环境工程专业认证现场考查。加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申报工作力度。组织开展专业综合评价。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支持10个左右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将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贯穿“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全过程。  3.持续推动课堂教学革命。开展“能力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持续打造“金课”。支持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及虚拟仿真教学项目建设,实现教学单位全覆盖。  4.统筹实习实训保障。完善校内实习实训条件,统筹规划“工程应用实践基地”功能,充分发挥“四大中心”在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拓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5.扎实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统筹谋划、精心培育2-3项国家教学成果奖种子项目。支持各级各类重点热点问题的教育教学研究课题70项。继续深入推进大学外语、高等数学和计算机类课程改革。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运行监管。  6. 拓展继续教育工作。多方增设省内外函授站点。以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拓展企业员工培训渠道。对接国家培训专项计划实施学生技能培训项目。  7.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积极申报国家留学基金委和国际科研项目。推进同国外大学的合作办学项目。  8.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力争扩大招生规模。构建学位点质量保障体系,强化研究生导师资格年度审核和认定;加强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有效衔接。  (四)发挥优势特色学科引领带动作用,实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1.深植优势特色学科建设。重点建设服务石化产业学科群和打造服务通用航空产业学科群,进行学科整合。科学制定5个省特色高水平学科建设规划。  2.全面提升科研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建立健全科研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制度,强化二级单位科研工作的主体作用。建立面向全校开放、协同共建、竞争流动的平台管理机制,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发挥省级产学研示范基地和大学科技园优势。  3.着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重大科研项目和高水平成果培育提升计划。对接地方经济发展,提升学术成果向智库成果转化能力。发挥学术期刊在培育高水平成果、提升学术影响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五)实施大学文化提升工程,提升办学软实力  1.传承创新大学精神。建设顺应时代特点和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学校精神文化。发挥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的引领示范作用,加快融媒体建设。  2.提升大学文化实力。贯彻落实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制定大学文化任务和责任清单。规划校史馆(化学工业文化展馆)建设。以文明校园创建为抓手,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基地。  (六)创新学生管理与服务模式,全面提高育人质量1.构建服务引导型学生工作体系。构建科学高效的服务型学生工作体系。加强辅导员队伍和职业能力体系建设。加强引导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引导和动员学生报考研究生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学风提高。  2.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双创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校企创业学院,打造省级创业实践金课。推进实训平台发展,建设省级众创空间。力争在高水平双创竞赛上取得更优异成绩。  3.提升招生和就业工作质量。探索招生、培养、就业工作联动机制。实行专业动态调整,科学制定招生计划。优化就业工作体系,推进就业市场建设,精准开展就业指导,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七)持续改善办学条件,切实提高人才培养保障能力  1.增强资金筹措和教育经费管理能力。努力增长办学收入,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强化国家及省级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和监管力度。开展经济责任和财务审计。做好民生保障工作。  2.优化办学资源使用效益。加强资产项目管理,严格执行招投标等管理制度。加强大型教学、科研仪器设施的使用监管,对大型仪器进行绩效评价。加强协调学校办公用房等公共资源的统一调配和使用管理。  3.加速推进校园建设。拓展办学空间,整合校内资源,完善基础设施,拓展服务功能,营造整洁舒适的校园环境。科学规划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产教融合大楼使用。  4.加强安全保障工作。履行一岗双责,层层压实安全责任。推进安全检查专业化制度化常态化,加强校园安全监管。完善应急处置预案,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探索安保服务外包机制。  各位代表、同志们,初心永擎,方可照亮前方;使命在肩,更需勇毅前行。让我们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共克时艰,并肩作战,开拓进取,共同谱写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奋进篇章!

吉林化工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8255次访问,全刊已有1243086次访问